宛在水中央 馬爾代夫以外各地的豪華水上屋
在地不少但人太多的香港,「海景」往往跟「豪宅」組成構詞組合。
建築發展商不斷增加樓宇高度,以追求飽覽更遼闊恢宏的「無敵」海濱景觀,再配合其他因素,令不少海傍豎立起密集的屏風樓。除了阻擋光線,屏風樓更減慢風速而使市區空氣質素變差、熱島效應加劇,本來全民共享的免費海景亦越見矜貴。
住在海濱、湖邊、池傍或河畔,朝夕面對水景,何以特別使人心境寧靜、氣定神閒?
Manshausen Island Resort, Stinessen Arkitektur, 2015, Manshausen, Norway(Vogue/Phaidon)
家園毗連海岸沙灘,對普遍城市人而言無疑屬於夢幻、奢望的想像;或許要趕尾班車、遠赴將於數十年內滅頂的馬爾代夫旅遊才體驗得到。海平面上變化不息卻又彷彿帶有一定規律的波濤起伏、波光粼粼景象,還有無限來往的白色浪花拍打沙洲、礁岩上再崩解散碎,似有股特別的催眠效果同治癒能力:無論一個人的心靈多麼混亂煩惱,凝望着都能覓得片刻和緩同冷靜。
海洋生物學家Wallace J. Nichols曾指人類傾向置身於水邊,皆因腦中存在所謂「藍色意識」(Blue mind)。當我們身處海傍觀賞潮流,會進入一個略似冥想的狀態,只有冷靜、平和、歸一... 還有種對當下生活知足、平淡喜悅的微妙感覺。
在Phaidon早前出版的新書《Living on Water》中,上述理論或可得到驗證。編者精選世界各地55間美麗豪華住宅(以獨立屋為主),歸作三類:為觀賞水而建、建在水上、為映照水為何物而建。最後一種建築或能讓住客經歷冥想、或心靈精神上的去蕪存菁,也銳意發掘建築學的極限和夢想。
這些水邊或水上住宅項目無論從建築學、工程學仰或使用角度審視,都很不容易。當選擇臨澤而居,一個人必須全面認識到影響其生活的自然元素,它們本身構成一股生命力量。海岸水上屋每日應對潮漲潮退水位起伏,屋主需預計建築物結構在長期水力沖激下之未來變化,自是責任重大。於現存天然地景上妥置物業,實屬複雜工程,建築師面對挑戰亦不少。
為克服技術困難,書中列舉住宅,其建築設計概念同方案充滿對環境變化的敏銳觸覺。一些建築物不會永遠固守一地,而是扮演到處飄泊的「過客」角色。亦有建築結構猶如架建在山岩峭壁上的中國懸棺和棧道,或填補山坡之間的裂縫,或在懸崖上尋覓稀罕的平地來建設,或擔當海岸線或河岸邊緣的「充當其衝」角色。
依水而建的別墅,充份考慮氣候、植被,以及如此靠近海洋、湖泊和河川旁邊居住的「地理性」危險。採光也是個嚴重問題,建築師兼顧房間方位、分佈和室內布局,需根據日出日落、陽光照射角度而調整。在周遭沒有其他大廈遮擋阻隔的情況下,水面反射陽光格外刺眼,直照屋內,常使居所太過明亮;設計者就要考慮如此因素,為建築物安排遮蔭濾光的適當方法。
英格蘭漢普「Exbury Egg」
位於英格蘭漢普(Hampshire)的「Exbury Egg」蛋形屋由PAD Studio設計,可謂極之關懷土地質素。此蛋屋係模仿海鳥的築巢習慣,以冷成型(Cold-molded)的雪松木建造,設計上銳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,不固定停留一地,而是飄浮在Beaulieu河上。效法牧民生活方式,蛋屋內空間陳設簡單,只備吊床、書枱、小火爐,還有一個夜觀星空天象的天窗,讓住客隨波逐流,欣賞沿河不同風景。
全文轉載 香港01 全文網址連結出處 撰文:黃正軒 文章若有侵權,請來信告知 即當立即下架。